文│小豬媽
《非暴力溝通》一書,是總銷量超200萬冊的經典溝通力作,備受各大平臺推薦,這種方法被聯(lián)合國譽為全球非暴力解決沖突的最佳實踐之一。
作者盧森堡博士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有突出成就,在2006年獲得和平之橋獎。
他發(fā)現的這種溝通方式,幾乎能解決各種溝通問題:大到國際間的沖突,小到家庭、個人,都能從非暴力溝通中獲益。
將非暴力溝通運用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很好的解決親子沖突,緩解親子矛盾,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作為父母,你是否對孩子說過這些話:
“你怎么這么蠢???說了多少次了還是做錯!”
“你看看隔壁家的XXX,比你優(yōu)秀多了?!?/p>
“你怎么這么懶!”
這些話就如一把尖刀,刺向孩子的心。
或許父母認為自己沒有說錯,但是如果我們在工作中整天被老板指著罵,會有什么感受?
因此,千萬別用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毀掉”你的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01你的暴力“傾向”,正在降低你的幸福感
有時,父母會認為,我們既沒有打孩子,也沒有傷害孩子的身體,怎么就“暴力”了呢?
在這里,暴力并非指用武力傷害孩子,而是指暴力的溝通方式。
如果我們曾對孩子冷言冷語、隨意批評、指責、打壓、主觀判斷、不回應、貼標簽等,這都是“暴力”溝通的行為。
暴力溝通給人帶來的創(chuàng)傷比身體承受的傷害更讓人難受。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那么,家長對孩子常見的“暴力”行為有哪些呢?
1.傾向性評判
在生活中,我們習慣了這樣思考:對人和事都要加上自己的評論。
如果一件事不是按我們想要的方式發(fā)展,那么就是這事不對。如果一個人的做法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么他就是有問題。
父母們也喜歡對孩子的行為貼上各種標簽。
看到孩子放學回來就跟朋友跑出去玩,父母會說,“你一回來就想著玩,真是太懶了?!?/p>
孩子考試考砸了,父母會說“一定是你平時不夠認真,沒有好好復習?!?/p>
孩子考好了,父母又會說“按你的水平,怎么可能考這么好?是不是作弊了?”
這樣的父母渾身都是負能量,孩子整天籠罩在烏云下,怎能茁壯成長?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2.進行比較
“你看隔壁小強,考試又得100分了,你呢?才95分!怎么就比不上人家?”
“你看表哥小武,每頓吃2大碗飯,長得多壯實,你呢?瘦不拉幾的?!?/p>
“你看人家小李,小小年紀就會幫媽媽洗衣做飯了,你呢?整天就知道玩玩玩”
……
這些話的背后,父母看到的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優(yōu)點,而自己的孩子缺點一大籮。
如果父母總是放大鏡看孩子的缺點,用顯微鏡看孩子的優(yōu)點,不僅孩子不會開心,父母過得也很難受。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3.回避責任
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時,人們通常會把責任歸于外部,以期規(guī)避自己的責任。
由于孩子與成人相比,有著天然劣勢,成人就習慣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如:家里某東西打翻了,家長一定會認為是孩子的錯。
某東西不見了,一定是孩子拿的。
某一天,家長在工作中不順心,回家看孩子更不順眼,孩子做錯了一點小事就破口大罵,如果問他為什么要罵孩子?他一定會說,是孩子自己做錯事了,我當然要罵!
其實,是家長把情緒宣泄在孩子身上,根本與孩子無關。
如果,孩子都做父母的“出氣筒”、做父母逃避責任的“背鍋俠”,孩子從父母中學到的也是推卸責任。
因此,父母的處事方式,一定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02 家長的處事態(tài)度,會成為孩子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參加了研討班的女士終于認識到自己以前是一個“情感奴隸”: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對別人的要求不敢拒絕,如果別人不開心,自己就會感到很不安。
她對別人的態(tài)度也影響著她的女兒,女兒是個“有禮貌的小女孩”,對別人的要求,總是百依百順。她習慣于委屈自己來迎合他人。她害怕讓任何人失望。
當母親認識到真誠待人比委曲求全更為可貴,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后,女兒慢慢也發(fā)生了變化,能開始大膽地說出心里話,同時學會尊重他人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提倡我們既要考慮個人需求,又表達對他人的關心。
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也不能一味地損己利人,通過溝通和正確地表達達到雙贏才是我們所希望的。
因此,父母如何待人接物,孩子也會復制黏貼父母的行為。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03 以愛為前提,做一名合格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任何時候都不要用愛作為條件威脅孩子。
例如“如果你不吃飯,我就不愛你了?!薄澳悴宦犜?,就不要喊我媽媽”“你不做作業(yè),你就不配做我的孩子?!?/p>
一旦愛是有條件的,孩子就會產生極大的恐懼,缺乏安全感,時刻擔心自己的行為會遭到父母的拋棄。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是愛他的,愛并不意味著縱容,在愛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那么,父母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既感受到愛,又愿意接受父母的引導呢?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以非暴力溝通的原則,父母們可以做好以下3點:
1.說事實,不評論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p>
深以為然。父母要把看到的事實說出來,不帶主觀評論。
例如,父母在看到孩子放學回家看電視這個事情時。
錯誤的說法是:“你總是一回來就看電視,能不能先把作業(yè)完成了再玩?”這句話的“總是”就是一個評論。
這樣很容易會引起孩子的反駁:“我明明昨天放學回來就是先完成作業(yè)再看電視的。”
正確的說法是:“孩子,媽媽看到你這個星期有3天是一回來就開始看電視的?!?/p>
父母說出來觀察的結果,沒有帶主觀評論,孩子自然就容易接受了。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2.說感受,不命令
父母看到了孩子的表現后,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不帶命令的口吻。
例如,當父母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時。
錯誤的說法是:“你怎么老是把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家里亂七八糟的,一點都不愛干凈,現在立刻收拾干凈!”
孩子正玩得開心,被父母這一聲吼,才發(fā)現自己的玩具真的滿屋子都是。孩子被父母一頓指責,心里肯定是不開心的,這時孩子很有可能會拒絕父母的命令。
正確的說法是:“寶貝,你看一下你身邊的玩具,他們滿屋子都是哦,我不太喜歡這么亂糟糟的環(huán)境,現在,我們把其他玩具收拾好了,你再繼續(xù)玩你喜歡的玩具好嗎?”
這時孩子沒有從媽媽的話里聽出指責、命令的意思,孩子一般就會跟著媽媽乖乖收拾玩具了。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3.用心聽,重需求
用心聽意味著父母要感受孩子的內在想法,傾聽孩子的言外之意,發(fā)現孩子背后的感受和需要。
例如,孩子不愿意把水果分享給爺爺奶奶時。
錯誤的說法是:“你怎么那么自私,只顧自己吃,快分一點給爺爺奶奶?!?/p>
如果孩子是有其他原因,并不是不愿意分享,那么他們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感到很委屈。
正確的說法是:“寶貝,你為什么不愿意把水果分享給爺爺奶奶吃?。俊?/p>
孩子這時可能會說:“媽媽,上次爺爺奶奶吃了這個芒果會過敏的,我擔心他們,所以我就沒分給他們吃了?!?/p>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04結語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對我的沖擊極大,讓我感受頗深。
我很慚愧,自己在有意無意中對孩子施加了那么多“暴力”。
這本書既提供了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也讓父母反思自己的行為,對家庭教育、親子溝通極有幫助。
這不僅僅是一本溝通的指南書,更是一本教會我們如何愛自己,愛生活的書。
只有接納自己,感恩生活,世界才能更和諧美好。
作者| 小豬媽,分享育兒故事、探討育兒方法、育兒路上共成長。
圖片|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評論列表
情感分析的比較透徹,男女朋友們可以多學習學習
如果發(fā)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