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收到了曾經最好的朋友發(fā)來的消息。
她約我過年回家的時候見面,熱情洋溢的表情包,好像我們的關系一如從前。
言語間似乎在渴望回到以往親密無間的日子,把上一次見面時的不歡而散拋在腦后。
可是,我卻沒有辦法釋懷。
她趾高氣昂地勸說我相親、回家好好找個男人嫁了的樣子,一直在腦海里徘徊。
兩個人的世界隔得太遠太久,只是這件事,我們都不愿意承認。
張愛玲也曾有一個這樣形影不離的閨蜜,叫炎櫻。
她們在香港大學讀書時認識,關系親密的時候,張愛玲甚至說:
“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只有炎櫻能買到讓我滿意的圍巾,換任何一個人都不行,炎櫻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p>
張愛玲讓炎櫻給自己做了兩次的證婚人,先后去日本、美國,還想過要去投奔炎櫻。
可是,隨著張愛玲遠離故土,嫁給了多病而貧窮的賴雅,炎櫻與一位富翁結合,兩個人之間的處境和心態(tài),都不再如從前。
炎櫻在物質上豐腴,在和張愛玲的書信來往中總是不免流露出炫耀心態(tài),甚至在古稀之年向張愛玲求證自己的美麗、富有、夠性情。
炎櫻原本就有的高姿態(tài),在兩個人的境遇轉換之后更加明顯。
逐漸感受到這一點的張愛玲,開始對炎櫻逐漸冷淡。
甚至在晚年收到炎櫻想要挽回的信時,只回了一句:
“我不喜歡一個人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p>
過去的我們或許形影不離,但如今的我們,早已不是過去的樣子。
可是我們大多時候,都在做炎櫻,而做不了張愛玲。
對于一段意義很重的關系,我們很難做到輕易放手。反反復復糾纏,挽回后又破裂,好像是在自虐。
面對一段“變質”的關系,人為什么沒辦法瀟灑離開呢?
1. “拋棄”友誼,意味著背叛過去
人會有一種本能,希望我們的經驗是延續(xù)的。也就是現在我們相信的事,應該和過去是一樣的。
如果我現在不愛你了,那我過去也沒愛過你。
如果我現在在這段友誼里感到痛苦,那么,過去我也沒收獲過快樂。
所以,在這種“延續(xù)性”的需要之下,承認我在這段友誼里不開心,本身就是在否認過去的快樂,而否認友誼曾經給我們帶來的價值,就意味著對過去的背叛。
那些和我們“糾纏”已久,伴隨我們成長,像家人一樣的朋友,早就融入我們的自我和生活,否定與他們的關系,更可能是否認了一部分自我。
2.停留在痛苦的關系中,是想修復早期的關系
我們時常說朋友像家人一樣,其實,我們在選擇朋友的時候,也在試圖尋找家人的影子。
有人喜歡會照顧人的朋友,像“好媽媽”一樣給他們提供愛與呵護;有人喜歡強勢的朋友,像權威一樣給他們指引方向;有人喜歡什么都不問默默支持的朋友,像父母無條件的愛。在這樣的朋友關系中,人獲得的是熟悉感。
這種和父母相處相似的朋友依戀,在讓我們獲得安全感的同時,也讓我們停留在與過往相似的模式中。
而當這段關系不再愉快,我們卻仍然不愿意離開,就是因為只有待在這段關系里,才有修復它的可能,這種修復不僅僅是對當下友誼的修復,也是對早期經驗、缺失的彌補。
這種想要修復早期經驗的沖動通常是在意識層面之外的。
類似的,還有一些遭受性侵的婦女曾表示,自己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希望危險再次發(fā)生。比如她可能會再次走那條人煙稀少的小徑。
這其實也是她潛意識里希望能重復經歷,擁有一次能反抗,能拒絕,能成功逃脫的機會,以此彌補先前的創(chuàng)傷。
什么樣的狀況之下,我們需要離開某一段友誼?
①這段友情只能帶給你負能量的時候;
大、小S和阿雅是很多年的朋友,可是年輕的時候,阿雅相貌不出眾、才藝不出眾、口才也不出眾,在大小S面前,總是在被“diss”。
大S會不顧忌阿雅感受隨意開她玩笑、甚至在她開心地講述自己夢想的時候即刻開啟嘲諷模式。
直到網絡上鋪天蓋地的“阿雅被欺負”話題涌現,阿雅從沒有說出口的那些話,才有了出口。
在我們的自我意識逐漸成熟以后,我們會開始對“友情”這個詞有自己的理解。
尤其是那些讓我們不再感覺舒服的友情,會讓我們開始反思這種聯(lián)系是否是我們現在仍然想要的。
當我們的老朋友不再是那個我們喜歡在一起的人的時候,當朋友這個詞聽起來就很糟的時候,或許就是需要改變的時候了。
②發(fā)展出關系攻擊,自尊心受損,甚至影響了自我評價的時候;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互損”成為了很多人的交友方式。
你今天穿了一條新裙子,滿心歡喜還化了個妝,結果一進公司,她在全部門的注視下大聲說的第一句話是:
“哎,上次就說了這種顏色的衣服不適合你,你怎么不聽啊?!?/p>
她今天報了個瑜伽班,想要擁有一個好身材,你聽說后不顧群里熱火朝天,第一回應就是:
“就你?能堅持兩天算你厲害?!?/p>
你在她每天的“毒舌”下變得不再敢嘗試新的穿衣風格,她在你的“嘲諷”下開始產生自我懷疑。
當在這樣的關系里,你沒有感到被珍視、被認可,反而是被打壓、被貶低,你沒有覺得自己是在變好,而是逐漸開始厭惡自己,你需要離開這段關系。
③當疏遠成為保持這段關系最好的辦法;
我們總是錯誤的以為尊重回憶最好的方式是一直保持和朋友的聯(lián)系,我們甚至相信,離開一段不再美好的關系是對美好回憶的破壞。
后臺有一個讀者留言,說和曾經最好的朋友最近變得很尷尬。
他們曾經是同事,性情相投彼此無話不談,對方有了什么任何事情都能第一時間知道。
可是在他升職之后,兩個人之間的交流方式慢慢變了。
從他在微信上恭喜他成為領導的那一刻起,他們之間的交流就不再像朋友。
他覺得自己只是“對事不對人”,朋友卻暗地里埋怨他處理問題像是從來不把他當朋友。
原本的朋友關系,在加入了上下級關系后,終究是變了味。
我們似乎總是把友情放在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上,卻忽略了,友誼本身就是階段性的。
他會陪你走人生的某一段路,但可能不是所有的路。
蔡康永有一次接受采訪,被問到:“你怎么看待走著走著就散了這句話?”
他說:
“散了很好啊。人的每一分鐘都在變化,要接受那個人有變化,如果有個人一日為友就終生為友,你應該心里緊張才是,因為那或許代表你們兩個都不變化了?!?/p>
“每個人都走在人群里,你走得離我遠了,就會離另外一些人更近了,未必不是好事情。”
只是很少有人愿意去想,朋友就是一個階段帶給自己美好東西的人。
他在你的世界里來了又走,在別人的世界里走了又來,卻依舊是你們記憶中某個獨特的存在。
有過融合,也有過分離,或許才能理解友誼真正的意義。
評論列表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發(fā)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么辦呢?
發(fā)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