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堂課,教會我們如何長大?!边@是熱映影片《少年的你》中主人公、校園欺凌受害者陳念的感嘆。在陳念的世界里,青春殘酷,充滿了攻擊與險阻。
這聽起來有些極端。
但回想起校園生活,這樣的場景也許并不陌生:某個胖墩墩、戴眼鏡的男生被起外號“四眼兒豬”,某個外表平平、不善言辭的女生被莫名孤立……這些在你我記憶中似乎無足輕重的情節(jié),給當事人帶來的難堪、羞恥、無助,也許已對他們的人生產生難以挽回的影響。
校園欺凌是每個孩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嘲笑和侮辱并不是成長的必修課,如何抵御、拒絕欺凌,才是。
12月12日,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與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共同啟動“生命關愛”公益項目,希望通過生命關愛教育、法律支持服務等形式,幫助少年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尊重珍愛生命,減少未成年人欺凌、暴力事件發(fā)生。
盈科作為亞洲最大規(guī)模律所,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方面有豐富實踐。北京市盈科(青島)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盈科中國校園欺凌研究中心主任邵守剛及其團隊在反校園欺凌領域深耕多年,具備系統(tǒng)的一線實戰(zhàn)經驗,他們走進學校面向學生、家長、教師開展公益培訓,面向全國開通校園欺凌求助熱線,并出版專著《向欺凌說不——學生欺凌預防和治理30講》。
今天,請邵律師為我們補上這一課。
玩笑 or 欺凌?
2017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界定“校園欺凌”為:發(fā)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據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yè)委員會2017年發(fā)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統(tǒng)計,內地中小學生受欺凌發(fā)生率達25.8%。邵守剛將校園欺凌分為五類:肢體欺凌、語言欺凌、關系欺凌、網絡欺凌、性欺凌。關系欺凌又叫社交欺凌,是指通過漠視、冷淡、疏遠等形式,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網絡欺凌是指通過手機、互聯(lián)網等電子通訊方式騷擾他人的行為,又被喻為“看不見的拳頭”。欺凌是一類有著普遍性、高發(fā)性、隱蔽性的校園隱患。
為何欺凌?缺愛是根源
在大量調研校園欺凌案例的基礎上,邵守剛得出結論:“愛是習得的,欺凌也是?!彼J為,校園欺凌的發(fā)生源于復雜的家庭、學校、社會因素,但原生家庭、親子關系對孩子性格養(yǎng)成與自信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是造成校園欺凌、暴力的深層次心理根源。
“缺愛家庭孩子易發(fā)暴力。” 邵守剛說,現(xiàn)在許多家長無法與孩子建立平等親密的關系,欺凌中的施虐者很多存在嚴重與家庭分離的事實,孩子要么是留守兒童,要么家長以工作忙為借口將孩子送去寄宿后不聞不問,孩子得到的關愛極少。喪失親情的孩子容易產生情感扭曲,不能明辨是非。對親情的極度渴望使得他們很容易抱團,形成小群體,在群體中為了取悅同伴,吸引注意力,確立自己的權威,他們會做出自己也想象不到的惡行。他們會選擇同學中比較容易欺負的對象進行欺凌,勒索錢財往往只是一個由頭,更多還是宣泄。
此外,老師的過度關愛、承認和青睞有加,在不少學生看來是稀缺資源,足以引發(fā)學生之間的明爭暗斗,甚至會導致欺凌事件的發(fā)生。許多老師不知道,在一個班級里,老師制定的是一套規(guī)則,而學生當中自有另一套規(guī)則。如同法律是一套規(guī)則,通行的倫理人情又是一套規(guī)則,甚至還有潛規(guī)則。
校園欺凌的傷害是一時的?NO!
無論是哪種欺凌形式,無論是施加欺凌的還是被欺凌的孩子,危害都是巨大的。
校園欺凌案件中,受欺凌者本人的身體和精神都受傷害,并可能波及其家庭及社會,有的會出現(xiàn)自殺傾向,有的甚至會在長期壓抑下選擇報復社會。在一些社會惡性事件之中,施暴者的反社會人格有時會與其青少年時期遭受欺凌有關,這種負面壓抑情緒最終導致其針對更弱小者施暴。對欺凌者也有傷害。一些成年人犯罪都可能源于其早年時期的欺凌或暴力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矯正,導致成年后暴力行為的延續(xù)。
如何應對?家長、老師、孩子皆有責
家庭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家長是孩子最堅實的依靠。家長要善于觀察孩子,以判斷是否有被欺凌的經歷,具體可關注孩子是否有以下表現(xiàn):早晨不愿上學、經常頭痛和胃痛(以上癥狀是與欺凌有關的壓力和焦慮的常見物理表現(xiàn))、友誼的改變、入睡困難或者失眠、哭泣或強烈的情緒反應、不想和家人交往、對電子設備的癡迷或突然排斥、撕破的衣服和身體上的痕跡、孩子性格內向或者有點自卑。如發(fā)現(xiàn)孩子可能被欺凌,要和孩子保持良好溝通,建立孩子對自己的信任。介入通常是必要的,包括了解情況后首先安慰孩子,并且和學校溝通。請家長不要責罵孩子不爭氣,或者簡單粗暴地要求以牙還牙,也不建議直接找對方孩子家長。
實施欺凌孩子的家長,要做到不包庇縱容,不單純懲戒。體罰是最失敗的選擇。懲罰會滋生憤怒和侵略性,而且強烈抑制同理心的發(fā)展。打孩子就是在向孩子展示打人是沒關系的——尤其是當年長者打年幼者,或強壯者打弱小者之時。你的孩子必須在乎他人的感受,必須具備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他才能為自己對他人做出的傷害而真心感到愧疚。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有愛的孩子不需要通過欺凌他人來獲得關注。家長要為他保留完整的尊嚴,引導孩子做好事,它能幫助孩子學習去察覺他人的利益和需求,進而發(fā)展他們同理他人的能力。
面對校園欺凌,作為老師,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識別欺凌。因為欺凌事件往往發(fā)生得隱蔽,而受虐者常感到羞恥,不愿意求助,所以老師要有防范意識,有偵察手段,一旦發(fā)現(xiàn),堅決制止,對欺凌者實施懲戒。作為預防手段,老師可以在學校生活中進行更多“愛”的教育,讓學生體驗到在集體中的歸屬感,平等感,消滅欺凌產生的空間。老師還可以教給學生對待欺凌的技巧方法,使學生面對欺凌時不再束手無策。另外,明智的老師不應該公開對某些學生表現(xiàn)出偏愛,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是老師避免校園欺凌最基本的做法。
作為孩子,不應滿足于接受被動的保護和教育,更要將反校園欺凌的觀念內化于行。首先從自身做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不結交不良朋友和社會閑雜人員,不出口傷人,不嘲笑他人,不斤斤計較,不過度玩笑;尊重、包容他人,學會與同學和諧相處;抵制不良誘惑,不做他人暴力的幫兇,做一名有文化、有修養(yǎng)、有禮貌、有智慧的學生。其次,要有法律意識,學會用合法合理的方法保護自己。在受到欺凌時,要主動及時地與老師、家長和警察取得聯(lián)系,積極爭取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保護和幫助,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再者,要有健康的心理,學會應對挫折,學會調適情緒,學會適應環(huán)境,學會控制自我,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度過校園學習時光——這是山東省青島華夏職業(yè)學校學生小魏(化名)接受盈科反校園欺凌培訓后的一段感言。
“就在最近,《少年的你》讓我落淚。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沒有所謂的勝利者,我們不想成為陳念,不想成為魏萊。”她說。
愿我們每個人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來源/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編輯/全國婦聯(lián)網信中心 張珊珊
評論列表
每次有疑惑都會請教,你們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謝謝!
如果發(fā)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