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家長總是最后知情?為什么學生不愿向老師報告?孩子該如何向校園欺凌說“不!”
影院里《少年的你》熱映,影院外有關校園欺凌的話題更是熱度不減。“她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yōu)槭裁床蛔鳇c兒什么?”影片中,女主角陳念的好友胡小蝶在生命即將終結時的詰問,撕裂了無數(shù)人的心。
為什么家長眼中可愛的孩子,會成為小伙伴們身邊的“惡魔”?
為什么自家孩子遭遇校園欺凌后,往往家長是最后一個知道的?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相關領域的專家,一起尋找校園欺凌背后的故事。
數(shù)據(jù):一半的孩子曾遭遇校園欺凌
今年9月28日午飯后,河南禹州磨街鄉(xiāng)大澗小學二年級學生小花在課外活動期間,被同學小強和小冬按住胳膊,另一名同學小剛則向其眼睛里塞紙片。這一事件更加引發(fā)了社會對校園欺凌的關注。
青少年安全防衛(wèi)中心主任李恒在對過往案例的研究中,把校園欺凌細分成九種。毆打、起外號、辱罵……但這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并不是最大的,恰恰是一些皮肉傷害以外的欺凌,卻能給孩子的人生軌跡造成不可逆、不可修復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后果。
從2013年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diào)查與數(shù)據(jù)中心組織實施的中國教育追蹤調(diào)查(CEPS)項目,對分布在全國20個省級單位的112所學校的10279名初中一年級學生進行了持續(xù)的追蹤調(diào)查。在初中階段,遭受過言語欺凌的學生比例為52.3%,遭受過社交欺凌的比例為41.8%,遭受過肢體欺凌的比例為21.7%,遭受過網(wǎng)絡欺凌的比例為16.8%,有61.2%的學生受到過至少一種形式的校園欺凌,40.1%的學生曾受到過不止一種形式的欺凌,只有38.8%的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受到過校園欺凌。而到了高中階段,這些情況才會略有好轉。
2018年,中國教育追蹤調(diào)查又啟動了一個從小學階段開始的研究,對分布在全國21個省級單位的200所小學的36389名四年級小學生進行時間跨度為33年的追蹤調(diào)查。其中的分析測算數(shù)據(jù)顯示,在小學階段遭受過言語欺凌的學生比例為40.6%,遭受過社交欺凌的學生比例為34.1%,遭受過肢體欺凌的學生比例為16.6%,遭受過網(wǎng)絡欺凌的學生比例為9.1%。其中,有50.1%的學生受到過至少一種形式的校園欺凌,32.3%的學生曾受到過不止一種形式的欺凌,只有49.9%的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受到過校園欺凌。
探因:缺乏安全感讓校園欺凌更隱蔽
面對校園欺凌,受欺凌一方的家長往往都會將矛頭指向欺凌者。但在青少年教育專家宗春山看來,欺凌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問題卻深埋在水面之下。很多欺凌問題涉及更多的是家庭觀念問題。尤其是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出了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很有安全感的話,對爸爸媽媽很信任的話,遭遇一次欺凌就會被家長輕易發(fā)現(xiàn)。因為遇到這樣的情況,他會主動告訴爸爸媽媽。”
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欺凌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生,不少家長對此卻一無所知?!八B爸爸媽媽都沒有告訴,這說明他連爸爸媽媽都不信任,這才是校園欺凌得以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p>
宗春山分析說:
無論是欺凌者還是受欺凌者,都是家庭教育的產(chǎn)物,正是因為家長在家庭環(huán)境中沒有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氛圍,才會導致問題的出現(xiàn)。孩子沒有安全感,不信任父母,到了學校就會顯現(xiàn)出一些特征,比如懦弱、自卑,人際交往能力差。
另外,很多受欺凌的孩子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無論他們是轉學來的孩子,還是有口音的孩子,或者生活方式比較特殊的孩子,甚至是身體有缺陷的孩子……他們的特點就是和別人不一樣。
“從生物屬性看,正是因為你的與眾不同,讓其他人產(chǎn)生了一種優(yōu)越感或者是不安全感,就像一群狼里混進來一只貓,狼一定會攻擊這只貓一樣。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從道德上來評價學校欺凌這件事。”
措施:家長和老師應該一起面對
家長王先生頗有感觸地說,自己兒子上小學時,班里一名比較強壯的男生總喜歡欺負別的孩子。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受欺凌的孩子報告老師后,老師往往以“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么他單單欺負你”為理由,對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以至于后來再發(fā)生被欺負的事兒,孩子們都不愿意報告老師了。
后來,學校甚至讓受欺負的孩子和欺凌者交朋友。“這就好比我被搶劫了,還要跟搶劫者做朋友,哪有這么處理問題的!”
關印 制圖
對此,宗春山認為,無論是欺凌者還是受欺凌者,他們都存在人際交往障礙,不會表達自己。在處理學校欺凌的一些事件中,老師往往會采取讓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交朋友的方式來化解欺凌,但這無異于與虎謀皮。
宗春山建議,一旦發(fā)生了校園欺凌事件,應該立即對受欺凌的孩子進行心理干預,讓孩子進行情緒發(fā)泄,并讓實施欺凌的一方道歉?!叭绻虑橐涣?,事件就會發(fā)酵,最后一發(fā)不可收拾?!?/p>
在宗春山研究的很多案例中,一些欺凌者最初也是受欺凌者,正是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這些孩子最終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因為他們相信,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除了處理孩子的情緒,還要對孩子進行評估,比如孩子是經(jīng)常性受欺凌,還是偶爾受到欺凌,欺凌的嚴重程度怎樣,老師應該立即和孩子的父母建立聯(lián)系,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同時,對于實施欺凌的孩子也要進行干預和心理輔導,這樣才能不讓事情進一步升級。
在李恒看來,校園欺凌發(fā)生后,家長和老師應該堅定的站在一起,絕不能對立。
“大部分家長知道孩子被欺凌之后,第一反應就是拍案而起,恨不得馬上找對方理論,可是孩子看到這一幕卻會被嚇到。”在一些調(diào)查中,李恒發(fā)現(xiàn),家長在得知孩子被欺凌之后產(chǎn)生的第一反應,不僅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以后遭遇類似事件的處理方式。所以家長應該保持冷靜,詢問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給孩子傳遞一種觀念:“我是你堅強的后盾”。
“任何一起欺凌事件發(fā)生之后,家長應該是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并且及時介入;如果老師從家長口中得知事情后,應該第一時間把事情調(diào)查清楚,而且要做到絕對的公正?!?/p>
李恒認為,只有家長和老師一起面對,事情才可以解決;相反如果雙方對立,不僅事情沒有解決,還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建議:預防比補救更重要
與其亡羊補牢,不如事先建立一套機制,做好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不然就會讓矛盾更為激化,引發(fā)社會輿論,因此預防要比事后補救更重要。
在宗春山看來,通過班級文化建設,就可以做到預防欺凌。
“如果新轉來一個同學,老師可以和全班孩子們說,咱們?nèi)嗤瑢W每人陪他一天,一個月過后,所有人都和這個轉學生熟悉了,甚至成為了朋友,那么欺負他的人自然就少了?!?/p>
在《少年的你》中,那些沉默者也是欺凌者,就像女主人公陳念,她在朋友胡小蝶受欺負的時候,沒有出手,而是保持沉默。在胡小蝶看來,這是另外一種方式的欺凌?!耙驗榕杂^意味著對欺凌行為的喝彩。如果沒有人喝彩,甚至有人出來喝止,欺凌者的氣焰就會萎縮?!?/p>
宗春山說,在實際操作中,老師可以讓每個同學將自己最不希望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寫出來,然后全班形成一個公約,看看自己有沒有受到侵犯,如果遇到被侵犯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老師也要遵循立即性原則來對此進行處理。之所以要立即處理,是因為如果不馬上處理,老師就會立刻失去孩子們的信任,以后出現(xiàn)問題他們就不會在第一時間去找老師了。在宗春山的調(diào)查中,他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后,在學校內(nèi)最后一個知道的人往往是老師。
宗春山建議,老師平時在班級里進行教育,要告訴孩子們哪些事情不能做。除此以外,回歸到家庭教育上,父母要給受欺凌的孩子一個明確的暗示:“這不是你的錯,誰也不能欺負你,人人都是平等的,你要相信父母?!?/p>
“在家庭教育環(huán)節(jié)上,家長要跟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訓練,通過欺凌和受欺凌的訓練,教會孩子熟練地向欺凌者說‘不’。”宗春山建議說。
來源:北京晚報微信公眾號
記者:李環(huán)宇 張群琛
監(jiān)制:童曙泉
編輯:張楊
流程編輯:TF017
評論列表
我感覺老師還是蠻好的,上次分手都特別難過,后來聽了情感調(diào)解之后,我也很快走出來了
發(fā)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么辦呢?
可以幫助復合嗎?
發(fā)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