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學?
在我沒有學心理學之前,我心中認為
心理學就是研究每個人心里怎么想的一門學問,就是專門用來治療心理疾病的一門學科。那么,現(xiàn)在大家是不是也有和我當初一樣的看法呢?好,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剛才那兩種觀點是否正確。
(1)心理學就是看透別人想什么的學問。
(2)心理學就是用來治療心理疾病的。
(3)學心理學的人都是心理有問題的人。
(4)心理學是靈丹妙藥。
(5)心理學是騙人的。
心理學是看透別人想什么的學問,這句話對,但也不完全對!說它對,是因為心理學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過人的行為來猜測人的心理。比如說,一群人在一個屋子里開會,有一個人他的腳尖指向門口的方向,那么大家想一下,他的這個動作表明他什么樣的心理呢?其實,這個動作就表明他不想待在這個屋子里繼續(xù)開會了,想離開這個會場。
再比如,在大學教室里上課時,一般沒有固定的位置,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坐在哪里,那么大家想一下,喜歡挑選前排座位的人他們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呢?喜歡挑選后排座位的人他們又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呢?一般來講,喜歡挑選前排座位的人可能是比較自信的人,他們可以很自如地把自己暴露在老師前面;而喜歡挑選后排座位的人可能不太自信的人,一般不太自信的人在別人的注視下就會感到有點緊張,所以他們選擇坐在后排座位時,就能遠離別人的視線,這樣也就讓自己感覺比較輕松。
不過,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通過行為來猜測別人的心理,它的準確性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而且,在心理學領域,甚至在整個科學領域,沒有什么規(guī)律能是百分之百準確的!比如,大家現(xiàn)在學習的物理學中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它并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規(guī)律,牛頓力學只適用于宏觀物體的低速運動,超越了這個適用范圍,牛頓力學就不能進行解釋了。再比如,在醫(yī)學領域也是沒有百分之百的事情,就算是死亡率再高的絕癥,都可能出現(xiàn)幸存的奇跡;就算成功率再高的手術,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任何一種藥都不可能對所有的人都有效,任何一種治療方法也都有它的適用范圍。
在《百家講壇》的一個系列節(jié)目《易經(jīng)的奧秘》里,曾仕強教授曾講過這樣一個發(fā)生在他身邊的真實故事,他有一個好朋友在美國已經(jīng)讀到了數(shù)學專業(yè)的博士,但是就在他博士論文答辯的時候,有個老師問了他這樣一道題,1+1等于幾,他這個朋友就想,我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讀到博士了,
老師絕對不會問我小學生都會的問題,于是,他就在黑板上寫了滿滿一黑板的數(shù)學公式,最后推導出來1+1是不等于2的,但是,他萬萬沒想到這個老師卻對他說,1+1就是等于2嘛,這個問題連小孩子都知道,你的答辯沒通過!就這樣,因為1+1等于幾這個問題,曾仕強教授的這個朋友在苦讀了這么多年書以后沒有得到博士學位,那么,大家想一下,這個人應該怎么回答才能拿到博士學位呢?!曾仕強教授說,如果換成他參加這個博士論文答辯,遇到有老師問他1+1等于幾這樣的問題,他就會回答,在大部分情況下1+1等于2,但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1+1不等于2,如果你讓我證明1+1等于2,我可以證明給你看,如果你讓我證明1+1不等于2,我也可以證明給你看,這樣回答,這個老師還能有什么話說,這個博士學位他能不給嘛!
所以,大家千萬別把什么規(guī)律、格言當成金科玉律,任何規(guī)律、格言都是有一定的適用范圍的,離開了這個范圍,都不保證它還會百分之百的適用!舉例來說,就算是太陽過去和現(xiàn)在每天都從東方升起,我們也不能在未來確保太陽都會百分之百的從東方升起。在心理學領域也是一樣,任何一項研究也都有它的適用范圍,比如我們前面舉過的例子,那個把腳尖指向門口的人,我們只可以說他很有可能是心里不想不開會,想走出去,但是也不排除他只是偶然地隨意把腳尖指向門口,根本沒有任何心理學意義,他心里也沒有想過不想開會。
再比如說大學教室里座位的事情,我們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說坐在前排座位的人就一定是自信的人,坐在后排座位的人就一定是不太自信的人,或許今天他只是遲到了,才被迫坐在后面的,又或許他只是因為想跟朋友坐在一起才坐在后面的,其實在內(nèi)心深處是想坐在前面的,也有可能他是因為很少有同學坐在前排,他雖然想坐在前面,但是出于從眾心理才坐在后面的。
那么,說這句話不完全對,是因為一般來講,心理學在通過外部行為來探索別人心態(tài)時,它所探索的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征、一個人被壓抑的、自己也不清楚的潛意識里的情緒、欲望等等,而不是探索一個具體在想什么事,因為他具體想什么事對于解決心理問題不是太重要。
比如說,一個人有了心理困擾了,來找心理醫(yī)生解決,心理醫(yī)生可以不用它開口說話就把他現(xiàn)在心里在想什么事情都說出來了,但是這個事情是一點價值也沒有的,因為不用心理醫(yī)生說,這個人自己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事情,說完這些連求助者自己都知道的一清二楚的事對解決他的心理問題有什么幫助呢,他之所以有心理問題,就是因為在他心理有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因素在困擾著他,心理醫(yī)生的責任是把他所不知道的東西找出來,然后才能去解決他的問題。
我一個親戚,有一次跟我說,你一定要多跟人打交道,多了解別人的心理在想什么,就像中醫(yī)把脈一樣,病人來了,不用說話,一把脈就把有什么病一一說出來了,以后你能把心理學學成這樣就行了,別人往你面前一站,不用他說話,你就能把他心理想什么一一說出來,那你就厲害了。我回答她說,這一點我可做不到,要做到就成算命的了,那就不是心理學了。
說心理學就是用來治療心理疾病的,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治療心理疾病的確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領域,但它并不是心理學的全部!心理學包含的領域很廣,它有三個主要的分支:基礎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應用心理學?;A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好像我們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中對基本公式的研究一樣;發(fā)展心理學主要是對人在不同的年齡段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包括兒童心理、青少年心理、成年心理、老年心理等等;應用心理學則是把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組織管理、市場消費、醫(yī)療保健、體育運動、司法、文學等各個領域。
我本科是學習中文的,記得有一次一個中文教授在一次課上講授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個戲劇作品,當時這節(jié)課對我影響很大,我第一次感覺到心理學原來是那么深奧、那么神秘!下面,我就把這個故事給同學們講一下,讓大家了解一下心理學在文學領域的應用。
這個戲劇名叫《俄狄浦斯王》,它是古希臘的戲劇代表作之一,取材于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俄狄浦斯本是忒拜國的王子,但是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忒拜國的國王就受到神諭的啟示,說這個孩子長大以后一定會殺父娶母。國王為了避免這樣的命運,就叫仆人把這個兒子扔到野外等死。但是,這個仆人最后心生憐憫,不但沒把他扔在野外,反而把他轉(zhuǎn)送給鄰國科林斯國的國王,這個國王把俄狄浦斯當親生兒子一樣養(yǎng)大。俄狄浦斯長大以后,神諭又啟示他,說他命中注定一定會殺父娶母。
神諭就是古代的人向神靈請示之后,神靈所給予的啟示。其實也就是占卜,比如中國古代的扶乩。扶乩要準備帶有細沙的木盤,沒有細沙,可用灰土代替。扶乩時乩人拿著乩筆不停地在沙盤上寫字,口中念某某神靈附降在身 。所寫文字,由旁邊的人記錄下來,據(jù)說這就是神靈的指示 。
不知道科林斯國王與王后并非自己親生父母的俄狄浦斯,為避免自己的悲劇命運,便離開科林斯并發(fā)誓永不再回來。接著,俄狄浦斯就到處流浪,當他流浪到忒拜國附近時,在一個岔路上與一個老頭因為爭搶道路而發(fā)生沖突,還失手打死了他,其實這個老頭就是他的親生父親,也就是忒拜國的國王。當時,忒拜國正被一個獅身人面的野獸斯芬克斯所迫害,這個怪獸會抓住每個路過的人問他一個問題“什么東西早上的時候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的時候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的時候用三條腿走路”,如果誰無法解答這個謎題,它就會便對方撕裂吞食。忒拜為了擺脫困境,便宣布誰能解開謎題,從怪獸斯芬克斯口中拯救這個國家的話,便可獲得王位并娶國王的遺孀為妻。
后來,正是由俄狄浦斯解救了忒拜國,他解開了怪獸斯芬克斯的謎題,謎底就是“人”。因此,俄狄浦斯繼承了忒拜國的王位,并且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還生下了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子。接著,受俄狄浦斯統(tǒng)治的忒拜國不斷有災禍與瘟疫,俄狄浦斯向神請示,想要知道為什么會天降災禍。結(jié)果神諭告訴他,他已經(jīng)殺了自己的親生父親還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俄狄浦斯這才知道他在路上打死的那個老頭就是忒拜國的前國王,那個人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而自己現(xiàn)在的妻子是自己的親生母親,終究他還是應驗了他之前殺父娶母的不幸預言。最后,這個戲劇的結(jié)局是震驚不已的王后羞愧地上吊自殺,而同樣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則刺瞎了自己的雙眼,自我放逐。
從文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戲劇,可以說它展示了典型的悲劇沖突——人跟命運的沖突 !盡管結(jié)局是悲慘的,但是俄狄浦斯王明知不可違而違的精神,不屈服于命運的個人自主的精神正是正是當時雅典奴隸社會里民主派先進思想的反映。作者寫這個戲劇的原因也是想鼓勵當時的人學習主人公跟命運斗爭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堅強意志和英雄行為,勇敢地為自己的命運而斗爭!
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這個戲劇的意義就完全不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并不是俄狄浦斯的命運決定他必須殺父娶母,而是在他的潛意識里就存在著殺父娶母的念頭,是他潛意識里殺父娶母的念頭決定了他做出了殺母娶母的行為。
在心理學上,就把兒子親母反父,想把父親置諸一邊,取代他的位置來獲得母親的愛的這種潛意識的愿望,稱為戀母情結(jié)。所以,用這個理論來分析俄狄浦斯的行為的話,他的行為就不是在和命運搏斗,而是代表了人類潛意識中普遍存在的一個本能沖動——戀母情結(jié)!因此,戀母情結(jié)還有一個常用的名字,就是叫俄狄浦斯情結(jié)。
這里首先要澄清一下,有戀母情結(jié)并不是就代表會有殺父這種恐怖的念頭,有娶母這種亂倫的行為,其實俄狄浦斯的行為只是戀母情結(jié)的夸張的戲劇化的表現(xiàn)手法?,F(xiàn)實生活中男孩子長大以后仍然和母親關系很親密,對父親比較敵視,總想和父親爭奪母親的愛的這種傾向就可以稱之為戀母情結(jié)。
戀母情結(jié)其實是人類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普遍的一個正常的情感現(xiàn)象。最早發(fā)生在兒童3歲到6歲的時候,這段時期男孩子會在感情上出現(xiàn)更加依戀母親的現(xiàn)象,一般來說,只要在家庭中夫妻的感情超過母子的感情,母親適當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而父親又能和孩子建立起親密的情感,使男孩子以父親為榜樣,向父親學習,模仿父親,就可以使孩子能夠順利地渡過這一時期。
如果男孩子不能順利地渡過這一時期,會有什么影響呢?一般來講,有戀母情結(jié)的男孩子長大以后會和母親的關系很緊密,這樣往往就導致和妻子的疏遠。如果母親對兒子的生活干預過多,還會產(chǎn)生婆媳矛盾,這時有戀母情結(jié)的男人要么就會完全站在母親的一邊,導致夫妻關系的惡化;要么就會在母親和妻子之間左右為難,家中戰(zhàn)火硝煙。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我就知道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在讀研期間我的同寢同學,她的家庭狀況就是這樣的,她的爺爺不太顧家,也不照顧孩子,她奶奶幾乎是獨自把她爸爸帶大的,等她爸爸結(jié)婚后,她奶奶就整天和她媽媽打架,水火不容,最后,她爸爸因為不能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而上吊自殺。
其實,戀母情結(jié)人人都會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沒有什么可羞恥的,也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夠了解它,把它的程度控制在正常的范圍之內(nèi),克服它的危害,那么一個人是不是有戀母情結(jié)并不是一個問題。
不過,關于如果克服戀母情緒的危害,如何化解婆媳矛盾方法,我在這里就不給大家介紹了,因為各位同位暫時還用不到,如果有興趣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私下里找我探討一下。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心理學的第三個誤區(qū)!
這句話雖然對學心理學的人帶有歧視的味道,不過不得不承認它說得有一定的道理!學心理學的人的確有不少曾經(jīng)是心理出現(xiàn)過嚴重問題的人。不過,也正是由于他們自身的心理問題讓他們十分痛苦、急需解決,才使得他們對心理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欲望。不少心理學界的大師都是在探索如何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心理學理論和流派,成為了心理學界的泰山北斗。他們自身的心理問題對他們來講并不是障礙,反而很可能成為前進的動力和長成的資源。
比如,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依德,咱們前面提到的戀母情結(jié)就是他提出來的,他之所以能提出戀母情緒這個理論,就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有戀母情結(jié)的人。弗洛依德自己描述他在幼年時曾出現(xiàn)過典型的親母反父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他在分析了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特點的基礎上才提出了這個理論。除此之外,弗洛依德治療的病人主要是神經(jīng)癥患者,而他自身就曾患有很嚴重的神經(jīng)癥,他就是在解讀他自己,理解并治療自身的神經(jīng)癥的基礎上,使他對神經(jīng)癥的分析和治療都更上一層樓。(心理學的流派的雖然很多,但是占主流的是有三大流派,第一大流派就是精神分析。)
心理學的第二大流派叫行為主義,他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他曾經(jīng)患過嚴重的抑郁癥,兩次想要自殺。心理學的第三大流派是人本主義,它的代表人物之一羅杰斯在年輕的時候非常孤僻,幾乎不與家庭以外的人交往,在上大學之前一個朋友也沒有,用現(xiàn)在的專業(yè)名詞來講就是“社會交往障礙”,但是,后來他在治療自己的基礎上成為了人際交往的專家和大師,他后來自己回憶說:“回首往事,我認識到,自己對交談和治療的興趣的確部分地來自我早期的孤獨。”
除了這些心理學大師之外,我接觸過的學習心理學的人曾經(jīng)患過心理問題的也不在少數(shù)。我們心理專業(yè)的同學大家在一起聊天時,真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有的小時候曾經(jīng)被父親暴打,留下過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作,現(xiàn)在還在做心理輔導;有的因為家人脾氣暴躁,自己現(xiàn)在也無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脾氣;有的患過焦慮癥;有的患過社交恐怖癥等等。而據(jù)我的一些老師講,在參加心理咨詢師考試培訓的社會人員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而學習心理學的,比較常見的就是婚姻正面臨危機但是不知道怎么處理就是來學心理學,還有的是單身媽媽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也來學心理學。
記得有個老師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女孩是為了治療她弟弟的同性戀才來學心理咨詢師的,但是最終也沒有辦法把她弟弟治好,最后她弟弟還是受不了內(nèi)心的痛苦,自殺了。(同性戀在以前的心理學界被定義是心理疾病,但是隨著心理學的進步和發(fā)展,目前的心理學界已經(jīng)不再認為它是病態(tài)心理,而是把它看成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它的存在是人類心理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就像人群中絕大部分人都是需要智力正常的,但總會有一小部分人是智力超常和弱智。同理,人群中絕大部分人肯定是異性戀,但不管社會怎么發(fā)展,不管到了什么年代,同性戀在人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人群中總會有一小部分是同性戀或是雙性戀。所以,以后大家如果遇到同性戀的人千萬不要歧視人家,人家的心理是絕對正常的。只是這樣的人迫于社會傳統(tǒng)觀念的壓力內(nèi)心沖突會很嚴重,心理會很痛苦!)
由此可見,學心理學的人心理存在問題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也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不僅是學心理學的人,其實只要是人就不可能說他這一輩子心理從來都沒出現(xiàn)過問題,所以,心理有問題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而是像生理上得病一樣,是人人都在所難免,人人都在經(jīng)歷的一個正常的事!不同的是,有的人心理素質(zhì)好,可以自己通過努力調(diào)適過來,有的人諱疾忌醫(yī),一輩子帶著這個心理問題也糊里糊涂地過來了,而有的人通過積極治療、努力探索不僅治愈了自己的心理疾病,還使自己的心理素質(zhì)得到了提升!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對心理學有種盲目的崇拜,認為心理學可以治療一切心理疾病,而且是一說就通,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心理問題。這種觀點顯然是夸大了心理學的作用!有位研究記憶的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經(jīng)說過一句名言“心理學有著源遠流長的過去,卻只有短暫的歷史”,這句話在心理學界經(jīng)常被引用,它說出心理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雖然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開始歷代的哲學家們就已經(jīng)對人類的心理做出了一些闡述,不過,這些見解都是他們個人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分析得出的個人主觀的看法,而且都是些零星的片斷,沒有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也沒有經(jīng)過臨床實踐的證實。科學的心理學的建立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前面咱們提到過的心理學的三大流派的形成都是近一百多年的事。
所以,心理學相對于物理、化學、生物等等這些已經(jīng)發(fā)展得非常成熟的自然科學來說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學科,在物理、化學、生物這類自然科學中大家學到的知識都是已經(jīng)被該學科內(nèi)部公認的真理,是沒有爭議的。而在心理學內(nèi)部則是派系林立,各派都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這些體系有時還會相互矛盾,互相攻擊,比如精神分析學派就認為人性本惡,這些惡的思想被壓抑到潛意識里就形成了心理問題,所以要把這些被壓抑的思想挖掘出來才能解決心理問題;而人本主義就認為人性本善,只要在一個是理解、真誠、接納的環(huán)境里每個人都會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但是社會里、家庭里很少能找到這樣一種環(huán)境,因此才使很多人得了心理疾病,所以,心理咨詢師只要能提供一個理解、真誠、接納的環(huán)境就能使心理疾病得到治愈。
所以,可見在心理學內(nèi)部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化的理論理論,而有心理學界至今還有很多心理現(xiàn)象沒有研究明白,無法解釋清楚。那么,講到這里,顯然“認為心理學可以治療一切心理疾病”的觀點是根本不成立的。以心理學目前的發(fā)展水平,它對不涉及到人格問題的輕度的心理障礙基本上是可以根治的;但是對于人格問題的障礙就很難根治,只能盡量去緩解;而對于某些嚴重的心理障礙心理學目前還處于探索和研究階段,無法進行有效的治療,比如說自閉癥、易性癖、偏執(zhí)性精神障礙等等。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觀點“認為心理學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心理問題”。這種觀點也是不符合心理治療的實際情況的!心理咨詢一般是一次一小時,一周一次,在咨詢中極少有一次見面一個小時的時間內(nèi)就把問題解決掉的。當然,一次就解決問題的案例也并不是沒有,這種案例通常是來訪者的問題并不嚴重,沒有涉及到人格層面或涉及到潛意識層面,而來訪者的領悟能力又比較高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fā)生,不過在心理咨詢領域這種案例的概率就相當于買彩票中了五百萬的概率,是很罕見的。大部分的心理咨詢少則數(shù)周,多則幾個月,有些比較嚴重的問題還有可能持續(xù)數(shù)年甚至是終身接受心理治療。
不過,有一些人對此很不理解,認為心理咨詢師不能很快地把問題解決就是水平低、技術差。其實,理智的分析一下,一般都是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特別痛苦無法忍受的人才去尋求心理幫助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它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解決它也不可能會立竿見影地見效,肯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心理咨詢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只有面對現(xiàn)實,做好長期努力的心理準備,積極配合治療,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的治愈!
持這種觀點的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對心理學根本就不了解的人,他們憑想像就感覺心理學就是那種很玄的、跟算命差不多,整天忽悠人,蒙人,專找那些好騙的人蒙人家的錢。其實,這種觀點根本就是不攻自破,毛主席就說過“沒有實踐就沒有發(fā)言權”,連心理學是怎么回事都沒弄清楚就來下定論、下斷言,這個定論、斷言的可信度應該說是零!第二種人就是前面講過的那一種人,他們對心理學抱有過高的期望,希望心理學能包治百病、立竿見影,當希望破滅以后,他們往往也會產(chǎn)生這種“心理學是騙人的”觀念。
關于第二種人的觀點,咱們在前面已經(jīng)解釋過了,這里就不再重復了。好,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分析完了心理學的五個誤區(qū),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學也已經(jīng)是呼之欲出了,那面我們就找?guī)讉€同學來說一下根據(jù)前面咱們的講解,現(xiàn)在你認為什么是心理學呢?好!大家總結(jié)得都很到位,下面,我再用書面語的方式把心理學的定義給大家概括一下,其實“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并且把這些規(guī)律運用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更好的服務于人類社會! 但是,心理學目前的發(fā)展還不是很完善,很多方面都還有待于繼續(xù)研究和探索!”
公眾號:治愈系創(chuàng)傷心理學
評論列表
文章我看過,感覺說的挺對的,有問題的話可以多去看看
如果發(fā)信息不回,怎麼辦?
如果發(fā)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