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焦慮是21世紀父母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敏感關鍵詞。特別是對于家有青春叛逆期或手機游戲成癮的孩子父母,焦慮更是如影隨形,想要擺脫卻愈演愈烈,讓父母們痛苦不已。
福建的王先生,孩子輟學在家,一門不出二門不邁,整天沉迷手機游戲,不聽父母管教;導致王先生焦慮不堪,最后甚至患上了抑郁癥,打敗他的,不是事業(yè)上兇悍強大的對手,而是家庭中一個乳臭未干的他最愛的孩子……
林奶奶的孫子,一天到晚手機不離手,沉迷游戲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晚上通宵達旦在游戲中沉淪,白天呼呼大睡在夢中繼續(xù)墮落,而且從來不和人打交道,還染上了抽煙的惡習,這讓林奶奶的心情焦慮得無以復加;
正如她所說的:
“我最擔心的就是他的身體和前途,(像)他這樣下去,又沒有收入,哪能找得到女朋友???(而且)這樣下去身體也不好,就真的是個廢人了……”
安徽的一個媽媽,臨近中考卻看到兒子在房間里玩游戲玩得不亦樂乎,焦慮的心,導致他瞬間怒發(fā)沖冠,她一個箭步?jīng)_進孩子的房間,把孩子的手機搶了過來;
而且對著孩子怒吼到:“你怎么一點都不聽話呢?不要再玩了,你不能干點別的事情嗎?離開手機你就不能活了?!!”一場親子大戰(zhàn),由此揭開序幕……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盡管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焦慮各不相同,但是其對孩子成長所造成的傷害卻又如出一轍;
父母焦慮情緒下的錯誤管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哪些無法彌補的傷害呢?
02
1. 性格叛逆
焦慮情緒下的父母,勢必容易發(fā)展出侵略孩子的行為,比如以上案例中,媽媽未經(jīng)孩子同意,私自闖進孩子的房間,而且搶奪孩子的手機,還有的父母甚至直接對孩子大打出手;
這就無異于向孩子做出錯誤的示范:“家人之間的界限是可以任意踐踏的,是沒有尊重可言的”,在這種扭曲的思維觀念下,孩子叛逆的性格應運而生。
前段時間,網(wǎng)絡流傳出一個視頻,孫子不聽話,奶奶打了幾下孫子,卻被自己的兒子給暴打了一頓,網(wǎng)友一邊倒地指責兒子忤逆不孝。
實際上,這個兒子絕對不是生下來就忤逆不孝的,一定是在原生家庭的成長過程中,自我界限屢遭侵犯和踐踏,從而發(fā)展出了低自尊(脾氣暴躁)以及反叛的性格,才有了對父母大打出手的一幕,不得不說,其父母錯誤的管教,難辭其咎。
2. 消極悲觀
湖北一個19歲的高中生,因為高考失利而產(chǎn)生了跳樓自殺的念頭,于是爬出窗外,坐在防盜網(wǎng)擋雨鐵皮蓋上,隨時準備和這個讓他深感絕望的世界永遠告別。
正處花季的少年,生命擁有無限的可能,為什么僅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決定放棄寶貴的生命呢?不得不說,這和他的父母焦慮情緒下的負強化管教脫不開干系。
不少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高考的起跑線上,不斷地給孩子施加負面的觀念強化,比如對孩子說:
“你怎么那么笨?你是豬腦袋嗎?”
“怎么別人都能考第一,你考不了第一?媽媽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你只有努力學習,才能考上好的大學,以后才有前途……”
其實,父母的出發(fā)點的確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又不得不說,父母焦慮情緒下對孩子無數(shù)次負強化的行為(包括:指責、訓斥、批評、嘮叨、說教、甚至怒吼、打罵與咆哮等等),對孩子人生價值觀的誤導以及自我認同感的摧殘,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
而孩子正是在這種負強化的管教下,發(fā)展出了自卑、消極悲觀的自我認知——認為只有考出好成績,自己才是值得被父母愛的;只有考到了第一名,自己才是有價值的;只有考上了好的大學,自己的未來才是有希望的;
因此,一旦孩子高考失利了,或者學習上遇到挫折了,孩子內(nèi)心的世界就轟然倒塌了,唯一支撐他前進的動力消失了,他自然就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心了;
其實,高考的失利(這件事)并不能直接傷害到孩子,真正能傷害到孩子的,是父母焦慮情緒下所灌輸且不斷負強化的悲觀、消極的自我認知和思維觀念。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把父母的焦慮比作孩子成長的毒藥,絲毫無夸張的成分。正如一個教育家所說:
“不是父母教會了孩子怎么當好孩子,恰恰相反,是孩子教會了我們父母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p>
而父母若想要給予孩子正確、科學且有效的養(yǎng)育,首當其沖要解決的,便是父母自身焦慮情緒的問題,正如美國一位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所說:
“不管父母所講的道理多么正確,如果是用氣急敗壞(焦慮)的方式說出來的,在孩子看來就是蠻不講理!”
03
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有效緩解自我焦慮呢?
(一)決定前思考,行動時放松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
“一旦做了決定之后,而開始實行時,就要摒除一切壞結果所產(chǎn)生的壓力?!?/p>
怎么理解這句話呢?這就好比我們參加抽獎活動的禮品抽獎大轉盤,在這個抽獎大轉盤中,有各種各樣的獎品,而這些獎品有價值高的,當然也有不值錢的;
而每一個參與抽獎的人,都希望自己抽到的是高價值的獎品,所以,當他們用力轉動這個抽獎轉盤的時候,心往往是緊繃著的,內(nèi)心非常焦慮,巴不得旋轉的轉盤能夠在自己心儀的獎品位置上停下來,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為什么?
因為轉盤轉動之后壓根就不會聽從我們內(nèi)心默念的“指令”,換句話說,你一旦轉動了抽獎轉盤,結果的形成便是你無法控制的了。
這個比喻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呢?
它形象地揭示了焦慮的本質:人之所以焦慮,正是因為做決定前思量不夠,下定決心準備行動時,卻又瞻前顧后(這實際上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比如,就拿父母陪孩子寫作業(yè)這件事來說,在決定要陪孩子寫作業(yè)之前,就應該提醒孩子先復習白天老師教的內(nèi)容,把不懂的先圈出來,把打死也不會做的題目劃掉(或向老師尋求幫助);
換句話說,父母在做決定之前,倒是應該多考慮陪孩子寫作業(yè)的具體內(nèi)容和規(guī)劃,以及如何有效拆分(難題)、進行通俗易懂地講解等等(作者注:這里僅做比喻,不表示作者對家長陪娃寫作業(yè)這件事的支持或反對態(tài)度。);
這就好比,參與抽獎的人,在轉動抽獎大轉盤之前,可以反復思量,轉的時候應該用多大的力度,怎么轉能夠拿到我們想要的獎品,我們要仔細的在心里盤算、預演和思考。
而當父母決定坐下來陪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實際上就相當于“抽獎轉盤”已經(jīng)運轉起來了,孩子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以及在正式寫作業(yè)之前的復習情況,在這個時候,早已成定局,是父母無法左右的;
換句話說,哪怕父母氣急敗壞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暴打一頓,孩子該不會的題目還是不會(這往往跟孩子之前學習的基礎緊密關聯(lián)),你再怎么著急、焦慮也沒用。
除了安靜的等待這個“大轉盤”最終停下來的結果,其他的父母什么也改變不了(當然,不排除有的父母非常善于教孩子,孩子也很聰明,一聽就會,這個情況不在我們今天探討的范圍。)
其實,我們還可以把這個思維拓寬到更大的邊界,比如對待孩子的整個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觀念,同樣適用于這個思維邏輯。
那就是真正值得我們謹慎考量的,實際上是決定要小孩(懷孕)之前,我們要充分考慮,孩子出身后該由誰帶,如何在三歲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從內(nèi)心依戀(依賴)父母,如何在六歲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習慣等等;
這些(科學育兒相關的知識儲備)都應該在決定要小孩之前,父母就應該提前學習和準備的。
而不是小孩已經(jīng)出生了,或者已經(jīng)出現(xiàn)問題了,我們再手忙腳亂的臨時抱佛腳,惡補育兒方法和技巧,這個時候“大轉盤”早已經(jīng)轉動起來了,至少在這一局上,父母是無力改變的;
換言之,父母哪怕是焦慮萬分也沒用,能做的就是安靜地等待這個“轉盤”(孩子的表現(xiàn))所呈現(xiàn)出來的結果,并且總結經(jīng)驗,爭取在下一局(孩子的下一個成長關鍵期)到來之前,做好準備工作。
搞懂這個道理之后,父母就可以規(guī)避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焦慮了。
當然,父母不焦慮不代表不作為,更不代表只能被動接受消極結果;而是說明焦慮壓根就是毫無意義的消極反應,因為它不僅無法左右結果,而且還會影響我們“下一局”能力的發(fā)揮。
結論: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切記,事情發(fā)生之前,我們就應該反復思量,未雨綢繆,做好充足的準備。一旦事情發(fā)生之后,不管結果好壞,我們都應該以放松的心態(tài)面對,這才是最有利于結果(以及下一階段目標達成)的做法。
04
(二)注意眼前,別憂慮明天
現(xiàn)代醫(y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博士說:
“‘生活在今日’這個簡單的習慣,像其他任何習慣一樣可以加以培養(yǎng),這是一生幸福與成功的秘訣?!?/p>
而大多數(shù)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之所以常常深感焦慮,往往不是孩子當下的行為所促使的,而是因為家長任憑自己沉浸在過往原生家庭殘留下來的消極情緒,或是被將來那些可能發(fā)生(也可能不發(fā)生)甚至是莫須有的擔憂和恐懼所嚇倒。
比方說,孩子愛玩手機游戲,父母之所以大發(fā)怒火,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是因為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就曾經(jīng)因為玩游戲被家長痛打了一頓,并埋下了“玩游戲”就是不務正業(yè)的思維觀念;
所以當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沉迷于手機游戲的時候,與其說是孩子玩游戲的這一行為,激怒了父母,倒不如說是父母被過往(原生家庭)的經(jīng)歷和感受所深深影響,甚至可以說,父母打(或責罵)的不是孩子,而是當年的那個被壓抑著的自己;
而“打(或責罵)孩子”的行為不過是將過往壓抑在內(nèi)心深處的負面情緒發(fā)泄出來罷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導致父母焦慮的,壓根就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對過往壓抑情緒的再度反應。
而另外一部分家長,則是過分地夸大了對未來恐懼的反應。
還是拿孩子玩手機游戲的事來說明,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立馬就聯(lián)想到:完了,要是孩子以后繼續(xù)這樣沉迷下去,肯定考不上大學,就可能成為失業(yè)大軍的一員,搞不好會成為啃老一族,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哪個女孩會愿意嫁給他呢?
搞不好他要做一輩子的單身漢,那世世代代老祖宗種的陰德豈不是斷送在了我手里,我將來還有什么臉面去見列祖列宗呢?……總之,不想還好,越想越焦慮,這都是陷入了思維的誤區(qū)——活在過去或未來。
正確的思維觀念應該是:“活在當下”,也就是威廉.奧斯勒博士所說的“生活在今日”。當我們活在當下的時候,我們的焦慮將大大被削減;
因為我們既不會被過往原生家庭的經(jīng)歷、感受所誤導——畢竟,自己所生活的年代以及環(huán)境,和現(xiàn)在孩子所處于的時代背景是迥然不同的,更何況,孩子就是孩子,他并不是父母過往經(jīng)歷的“替身”,不是嗎?
另外,“活在當下”的思維觀念,也猶如一個“警醒鬧鈴”,時刻的提醒著我們,孩子的現(xiàn)在不代表將來,不要被未來那些莫須有的恐懼所嚇倒;
與其整天惶惶不可終日,倒不如真正地感受當下,爭取多做一些有利于增進親子關系的事,至少不要再做那些將會破壞到親子關系以及良性溝通的事情,例如:無休止的嘮叨、說教、責罵等等。
很多家長之所以焦慮無比,還有個原因在于,孩子的不良或成癮行為屢教不改。例如父母上周才跟孩子達成協(xié)議,說好上學期間不準玩手機游戲,可是堅持一個禮拜都不到,孩子老毛病又犯了;
于是父母又開始焦慮起來了,甚至不惜指責孩子言而無信,或是向孩子表達“我不會再相信你了”類似的負面消極的觀點。
其實,如果當家長擁有了“活在當下”的智慧,家長就不會糾結于孩子這一次的“犯規(guī)”了;
而是會看到孩子已經(jīng)堅持了一周了——父母應該及時地把孩子當下做的好的行為,以鼓勵(正面強化)的方式反饋給孩子,孩子才會發(fā)展出越來越多的積極正面的行為。
因此,父母想要有效緩解焦慮,最應該關注的,不是孩子一周前是不是整天沉迷游戲,也不是孩子一周后會不會老毛病重犯,而是關注當下,孩子是否愿意放下手機,或者少玩一會游戲,這些都是孩子當下的成功和進步,父母又怎么能視而不見呢?;
只要孩子愿意改善自己的行為(注意是“改善”而非“完美”),那就是當下的成功,至于以后會不會再犯,或者過往是否玩得太瘋,父母都應該提醒自己放下,不糾結于過往,不顧慮于將來,而是生活在當下。
05
(三)一次只做一件事
著名心理學家吉爾凱博士曾說:
“我們大部分人都覺得匆忙、苦惱,因為在我們心里形成了一幅職務、義務、責任的錯誤圖像。似乎隨時都有一打(文件)以上的事情壓在我們身上,等待著我們?nèi)プ觥!?/p>
就像有一個媽媽向我抱怨,她說她有兩個小孩,大的9歲,小的3歲,兩個孩子都非常不聽話,老大現(xiàn)在每天沉迷手機游戲,怎么說都說不聽……現(xiàn)在不僅家里的事情搞得像一團糟,而且工作上的事情也是極不順利,感覺自己都要快崩潰了!
正如吉爾凱博士所說,這其實只是一種“錯誤圖像”,換句話說,并不是說我們身為父母(有義務\責任),我們就必須要同時對所有的事情做出情緒反應;
也不是說我們身在其位,拿了老板發(fā)的薪水,我們就必須同時干多件事情,這種觀念絕對是要不得的,無論如何,要認識到一個客觀的事實就是:“我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p>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麥克斯維爾.梅爾茲在其著作中寫道:
“即使是在最忙碌的日子里,時間異常的緊迫,我們也只能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我們面臨的難題、任務和壓力再多再大,它們也都非得排起隊來,一個一個地解決?!?/p>
因此,不管我們所面對的境遇如何,我們并不是非得要以“焦慮”的狀態(tài)去面對,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從容不迫,我們只需要時刻提醒自己:
1.決定前思考,行動時放松;
2.注意眼前,別憂慮明天;
3.一次只做一件事。
關注我“廖老思父母加油?!保棠爿p松幫孩子戒掉手機游戲。5000個成功“戒癮”案例,提煉最實用、有效的方案技巧給你;關注后可點擊【專欄】購買《13招讓孩子心甘情愿放下手機》↓↓↓
評論列表
我對比過很多家,你們家的服務真的很不錯,很慶幸選擇你們幫忙挽回!
老師,可以咨詢下嗎?
可以幫助復合嗎?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么?